春节档备受期待的《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上影,本是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延续前作的辉煌。观众观影后的反馈却相对冷淡,许多影评显示出强烈的失望感。本文将探讨这部影片的表现,尤其是其军事细节的不足和频繁的槽点。
让我们看看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作为一部以潜艇战为主题的影片,《蛟龙行动》在军事科普方面的确有其优点。影片通过生动的讲述,将未来水下潜艇的作战流程传达给了观众。比如,潜艇的水下作战依赖声呐来搜索目标,片中展现了即使是厨房中的一些噪音也会对潜艇的隐蔽性造成影响。这样的细节虽然在资深军迷眼中显得基本无新意,但对于普通观众是一次新鲜的学习体验。
另一个亮点在于影片的镜头运用,上映期间多次通过特写镜头描绘潜艇的内部运作,让观众对潜艇的机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潜艇的装填鱼雷过程被细致展现,艰辛而危险的工作一斑。这一系列真实的描绘旨在弘扬对潜艇相关知识的普及,也引人对潜艇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诸多槽点的出现让此片可谓问题频频。是战术设计的过于简单。片头中,蛟龙突击队仅派出八名特战队员解救被劫持的钻井,这在现实操作中是极具风险的,缺乏足够的兵力进行有效的封控。在面对敌方的情况下,该小队显得毫无保护,甚至整个行动过程都让人怀疑其实用性。因此,影片在战术部分的设定显得极为托大,远未能贴近现代军事作战原则。
其次,影片在核潜艇指挥体制的表现上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片中一位艇长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引爆核弹,这不仅违反了军事规章制度,更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军队的指挥体制注重集体决策,即便在特殊情况下,艇长也不应单独作出如此重大决策,显然这一情节的设置过于戏剧化,缺乏理性。
再加上影片在道具设计上的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名为“龙鲸号”的潜艇,明显存在排水量失衡的问题,这种型号在性能上难以使影片产生可信度。此外,作为科技主题的影片,剧中出现的机器人狗的技术显得极为落后,让人怀疑导演对当今科技发展的真实了解程度。
,影片的戏剧设置显得没有新意,未能有效展现当前潜艇的技术水平和战术应用。例如,超空泡鱼雷的设定没有合理的解释和应用,结果让观众觉得非常科幻而非现实。
《蛟龙行动》虽有细节上的亮点,但频繁的槽点和显而易见的军事细节不足,使其评价并不理想。是否能在后续作品中解决这些问题?观众依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