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VS《封神》:文化自信与西方影响的较量

wee (4) 2025-02-06 13:13:32

在中国文化层出不穷的现代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传统故事与现代视角的碰撞。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许多人带着家人走进电影院,欣赏以古代神话为题材的电影。今年的春节,有两部电影特别引人注目——《哪吒》系列和《封神》。前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而后者则在深受期待中让人感到满满的不适。究竟这两部影片间存在哪些深层次的对立?我们一起看看这场文化自信与西方影响的较量。

《哪吒》VS《封神》:文化自信与西方影响的较量 (http://www.cstr.net.cn/) wee 第1张

在观看《封神2》的初始场景时,我和孩子们都被史诗般的视觉冲击震撼住了:元始天尊这一传统角色竟被剥夺了法力,仿佛一块卫生巾吸干了太平洋。这一情节让我顿时警觉,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一部表现“封神”的电影,更是一场有意识地引入西方文化元素的文化碰撞。导演乌尔善利用中国传统故事的外衣,向观众传播了一种西方的叙述方式。

在这部电影中,很多熟悉的角色变成了西方英雄的蓝本。闻仲不再是一位威猛的战神,而是沦为需要吟唱法术的巫师。殷商的顶级战力被简化为统治力量的柔弱之人,甚至被一个“菜鸡”所轻易刺杀。而逆转传统的周文王之子雷震子则变成了一个失去语言的鸟人,徘徊在西方故事的设定中。这些变化显然是运用了西方叙事的惯例,让人们对这些曾经深植于心的角色感到陌生。

小说主角的变化也颇令人唏嘘。本应光彩照人的杨戬和哪吒沦为了背景角色,承担起清理杂兵的任务。这种价值观的逆转并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的丧失。元始天尊被塑造成了西方的白袍巫师,与激烈的文化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其他文化作品中,这种文化入侵的现象并不鲜见。例如,“弑父”在西方文学中被广泛探讨,尤其是在心理分析领域。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情节往往被视为一种反叛。相较而言,东亚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的情感纽带,父子、师徒等情义被视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因此,乌尔善在《封神1》和《封神2》中的做法,似乎背离了这一文化内涵。

对比之下,《哪吒》的成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传承和对人性关怀的选择。影片中,李靖与哪吒的父子情深厚,申公豹与哪吒的师徒情谊,甚至是兄弟情、战友情都鲜活生动,传递出浓厚的人情味。这种情感的真实与纯粹,使得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在我们当下文化大浪潮的背景下,是否需要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是值得反思的。当我们欣赏西方文学、艺术作品时,何不以更加包容和自信的态度,借鉴其中的精华,而不为其价值观所左右。《哪吒》肆意呈现的东方人情味,恰恰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集体意识与个人价值的平衡,在家国情怀中探寻个人自我。正如《哪吒》所传递的,个体在家庭、地域和民族中的责任感,是我们文化认同的核心。相比之下,《封神》试图通过西方的背景叙事方式,来重新诠释这些经典故事,实为一种急切而生硬的文化操控。

,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我们坚信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不会、也不能仅仅依附于任何外来意识形态。保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将使我们在追求开放与进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无论《哪吒》VS《封神》之战如何演绎,真正的胜利,终将属于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