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票房表现可谓令人失望,片方却把失利的责任推给了肖战的粉丝,随之而来的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部片子在预售阶段曾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但上映后却陷入了票房惨淡的境地,更有众多影迷和评论人士对此表示不满。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作为春节档的一部重点作品,原本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在肖战这样具备巨大粉丝基础的明星加盟后,大家一度对其票房充满期待。现实却用惨淡的数据给了片方一剂修正药。片方在经历了票房失利的尴尬后,迅速开启了“甩锅”模式,竟然将责任归咎于肖战的粉丝,他们声称这些粉丝为了冲票房,购买了多张电影票却选择不去观看,导致影院客流不足,影厅排片因此受到影响。
这样的言论引发了不少忠实影迷与肖战粉丝的不满。不少人指出,假如没有肖战的粉丝,这部影片的票房可能会更加惨不忍睹。他们为影片贡献了实实在在的购票资金,但片方却在票房失利后将责任推给了这些忠实的支持者,显得十分不识好歹。此外,影片的制作质量也受到广泛诟病,影片剧情松散、特效堆砌、打戏不够精彩,加上男女主角之间缺乏化学反应,让观众在观影体验上大打折扣。
虽然《射雕英雄传》在预售阶段取得了过亿的票房,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肖战的粉丝经济支撑。片方在制作过程中却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导致整部影片很难被观众所接受。朋友们时常感慨,如果金庸先生仍在世,恐怕决然不会赞同徐克执导其作品。
在肖战自身的表现方面,虽然他在片中与他人的互动不够生动,引用了“短板”理论,但有趣的是,反而是其他因素使得这部影片真相浮出水面。尤其是,尽管他拥有较强的商业号召力,却未能将其化为影片的真实观众支持,这让许多人难以理解。实际上,这部影片注定要靠其粉丝群体生存,却反过来指责他们,确实显得有些吃相难看了。
虽然《射雕》的制作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试图将焦点转向粉丝,但很多网友对此表示,“烂片不能怪观众,市场才是最大的评判者。”而流量明星与老戏骨碰撞所产生的烂片,也是近年来观众所要规避的信号。这种片子的制作,在短期内能带来一定的票房利益,但已成为当前市场的共识,观众只推崇真正有质量的作品。
在此情况下,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发生了变化,避开流量明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虽然一些制片方希望通过流量明星来拉动票房,但电影能否触动观众的心,从根本上决定了影片的成功与否。如果票房分账成了票房焦虑的根源,只有追求质量的制作才是出路。
在粉丝的圈子中,片方的态度同样引发了巨大的讨论。有人对制作方的“甩锅”表示失望,认为作为团队,他们应当共同承担责任,而不是此刻选择推卸。对肖战粉丝的不满与指责也许只是个别现象,但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警示。
纵观影视市场,涌现出的烂片,无不说明了行业在质量上的挑战。希望《射雕》的例子能成为拍摄方的警惕,未来能够在制作中更加注重影片的内涵和观众的观感,真正回归到影视艺术的本质之上。只有咨询市场反馈、尊重观众的选择,方能找到适合市场的道路。
面对这场关于《射雕》的争议,我们不妨回归到影迷之间的讨论:失败并不全在他人,反思从自身做起,才能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