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春节档的票房竞争开始悄然展开。原本寄予厚望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却意外掉队,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出色的口碑和优异的表现,正在打破中国电影票房的各项纪录。影片自上映以来,仅用6天便已斩获39.7亿票房,成为了市场的绝对赢家。在这片赞誉的海洋中,也不乏差评者的声音,引发我们对此现象的深入思考:这些差评源于何处?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认真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差评主要来自两类人。第一类人是拥有独特审美的人。他们并不轻易追随大众的看法,反而因为自身的非主流审美观而持有不同的见解。这种人在社会上占比相对较少,但他们的存在同样真实。例如,曾在多年前,《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在采访中提到过,他无法理解自己妻子对他的外表有什么看法,直到她在观看NBA比赛时激动地称赞姚明的俊朗。这些独特的审美视角同样值得尊重,虽然他们的看法与大众不尽相同,但却表现出另一种对美的理解。
而另一类差评者则显得更为复杂。他们的评价往往带有情绪化色彩,状况相对极端。他们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评价表现得愤愤不平,背后隐含的却是对自己内心空虚感的掩饰。虽然他们频频批评《哪吒2》的剧情在某些方面不够深刻,甚至声称其联系不大于好莱坞电影,但他们所表达的并非基于逻辑的严谨分析,而是一种无处发泄的情感。他们的言辞往往流于表面,甚至前后矛盾,像是在演绎着对比让人疑惑的感受。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人对于文化价值观的摇摆,同样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无助。由于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在精神层面感到越来越孤独与焦虑。他们在讲述自己对于《哪吒2》的不满时,其实已映射出一种深层次的失落感:每当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显露出反击优势时,他们的自信却会受到冲击,而他们的愤怒大量消耗在对家门口新崛起文化的抵触中。
有趣的是,这部分人在面对丰盈的华语电影市场对比自身颓势,往往会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影片中的暴力元素,声称影片不适合儿童观看,然而却不曾想真正觉得影片血腥和暴力的家长大多不会带着孩子走进影院。更有甚者,他们试图从道德高地评论影片中存在的政治隐喻,殊不知这种侮辱性质的表达不仅反映出他们对文化的误读,也暴露出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迷茫。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正是在这股宽泛且复杂的情绪潮流中,这部分人逐渐感受到发声的无力感。他们在社交的流量中感到难以建立共鸣,转而在私密圈子中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他们或在热帖下发声,或在公众号上疯狂撕扯,以期对自我认同的寻求,然而却常常在这条路上独自的挣扎,时常显得孤独无依。
于是,我们在愤怒的同时,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笑看这部分人的挣扎:他们的行为也许放大了无力和痛苦,最终在面临文化的巨浪时仍难以自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显而易见的差评背后,所透出的其实是更深层的个人痛苦与文化挣扎。这样的观察不仅充满思辨性,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人的心理状态。
在电影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声音都值得认真倾听。对于那些坚持独立审美的人,我们可以崇敬其特立独行;对于因为价值观动摇而痛苦不已的评论者,我们则需心怀宽容。作为观影者,正是这种多元的声音,构成了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