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特别是涉及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频频引起观众的注意。并非所有的古典神话改编都能赢得观众的心。《封神2》的发行则似乎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这部影片不仅在特效上遭受了舆论的批评,更在故事逻辑和情节发展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让人不禁思考其崩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几天前,我有机会亲自观看了《封神2》,从中体验到了电影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与不适。与我观看的另一部影片《唐探1900》形成鲜明对比,本片在故事叙述上显得松散和凌乱。虽然前者的某些片段也受到批评,但整体的叙事结构和逻辑却是可圈可点,观众能够在欢笑中理解并投入其中。《封神2》则彻底偏离了这一点,让我有些震惊,特别是当出现“洁厕灵成精”这样的情节时,令我不禁再三确认这部影片究竟是怎样定位的。
从特效来看,影片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这并不是导致《封神2》崩盘的根本原因。质疑的焦点在于其故事情节和人物逻辑。在电影中,许多角色的行为和发展显得不合逻辑,剧本也似乎缺乏了必要的严谨性。例如,元始天尊被殷郊吸干的设定实在让观众难以接受。元始天尊的地位显然不应该轻易受损,而殷郊的绝对能力本是个小角色,这让许多观众不禁感慨:“这真是一个逻辑崩盘的故事啊!”
此外,影片中女主角邓禅玉本是个聪明果敢的大将军,却在战场上意外死亡,这让观众感到错愕。更令我惊讶的是,她竟是死在了敌人姬发的身边,这样的情节发展令整个故事显得更加荒唐。到底谁能接受这样“降智”的桥段呢?我怀疑编剧在角色发展和情感描绘上显得过于轻率,以至于剧情的核心和价值观完全失去了根基。
对于那些曾经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导演逻辑与故事的结合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哪吒2》与《流浪地球2》中,能够看到导演们对故事情节的严格把控和深刻思考。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明白,逻辑不仅能帮助提升故事的可看性,更能让观众在故事中感受到共鸣。
在艺术创作中,逻辑的存在并不是对创作的桎梏,反而是为创作者赋予了一种故事说服力。只有当人物行为与情节之间形成合理关联时,才会让观众感到真实。试想,如果《封神2》的编剧能够从头到尾清晰地设定人物关系,甚至在情节上多加打磨,我们就能在观影时体会到别样的愉悦与满足。
反观的观众,面对《封神2》时,不少人只是浮于表面地感慨电影“烂”,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若能像我一样不断追究问题背后的逻辑责任,能更加明了电影所散发出来的种种困惑所在。换句话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反思影片的失败与不足,恰恰是培养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良机。
回到《封神2》,当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时,我渐渐明白,这部片子的糟糕之处在于制片人在创作时未能恪守逻辑与故事合理性的底线。作为观众,我们有责任去理解与分析制作团队的选择,而不仅仅是给予一味的批评。借此机会,不妨在当下这个数码时代,时刻关注自己的逻辑训练,多问“为什么”,去追寻影视作品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让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注重故事逻辑的构建。只有当创作者们勇于掌握好逻辑这一基本法则,才能真正实现艺术与表现之间和谐的统一,让我们在银幕前看到更美好的明天。而对于《封神2》,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能有更具逻辑与能力的作品呈现给期待已久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