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辞旧迎新的春节余韵仍在延续。在这节日气氛浓烈的日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盛宴在历史展览馆广场隆重上演。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历史展览馆联合主办的“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和广东等四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汇聚一堂,完美演绎了中国传统民俗的魅力,成为了新春佳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活动现场,早早到来的观众们熙熙攘攘,热情洋溢,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张先生与妻子是其中的一对,他们特意提前预约参与。今年62岁的张先生,出身于北方,一直热爱传统民俗文化,对于北方的民俗表演颇为熟悉。此次活动中,广东的普宁英歌表演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我之前从未见过广东的民俗,这次特别期待能够亲身体验一下。”
上午10时30分,活动在激昂的鼓声中正式拉开帷幕。随着表演者手中飞旋的铜镲,来自天津汉沽的飞镲队伍引爆现场的热情,他们以整齐的阵型和动感的步伐,展现出北方渔民在大海中的豪迈气魄和对生活的热爱。62岁的领队崔宝宾表示,为了这次演出,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排练,希望以最好的状态为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表演。
而紧接着登场的是来自北京延庆的旱船表演。三位表演者穿着华美戏曲服饰,分别化身白素贞、许仙和小青,划着旱船徐徐登场,生动的表演把经典的《白蛇传》中的游西湖场景真实呈现。表演者们轻盈的步伐和灵动的身姿,仿佛将观众带入了江南水乡的诗意背景之中。延庆旱船的区级传承人邱振飞对这次活动感到十分珍惜,“这是与各地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经过这次展示,我们也将为提升自己的表演而努力。”
来自河北的昌黎地秧歌则以诙谐幽默的表演为现场增加了欢声笑语。演员们骑在小毛驴上,或手持扇子、手绢,或抬着花轿,或扮作媒婆,愉快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浓浓的节日乐趣。同时,河北的天桥中幡表演和天津的高跷表演也精彩纷呈地登场,让观众在一场场传统民俗表演中领略到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而后,老北京的京西太平鼓在现场演出中激发出热烈的节日气氛。21位鼓手们饱满的精神状态、整齐的舞步和欢快的鼓点,成为了饮食佳肴之外让人倍感欢愉的节日盛宴。同时,年轻的队员张婧祎在现场也是小小的明星,鼓声中,她跟随团队翩翩起舞,展现出民间文化储存的自信魅力。
最为瞩目的普宁英歌表演,从央视春晚精彩出彩的舞台延续至此,身着战袍舞服的表演者们,以狂欢的舞姿、刚劲的肢体语言,将现场气氛瞬间推向高潮。领舞的18岁少年陈锦龙热血沸腾地表示:“能在北京参与这场展演太开心了,我会将这份喜悦持续传递。”
活动的压轴出场的河北易县摆字龙灯,带来了大气磅礴的文化礼赞,表演者们通过“摆字龙”展现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表达了对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与祝福。
观众们纷纷称赞本次展示的多样性及其内涵丰富,许多人在欣赏完精彩演出的同时,也仿佛沉浸在年味儿的深邃中,回忆起了那些温暖的记忆。正如一位观众所言:“非遗不仅让我们看到文化的传承,更让我们找回了记忆深处的年味,让这个新春更加生动。”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充分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正月十四至十五,中国非遗馆还将继续举办元宵专场演出,期待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精彩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