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大年初十,电影《蛟龙行动》在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主题沙龙中,与观众和媒体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围绕影片引发的争议,主演、军事顾问和专家们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感受,让人不禁对这部以中国海军潜艇兵为题材的电影产生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这场沙龙中,除了总制片人于冬和军事制片人王强,主演张涵予和杜江也与军事专家们展开了深度对话。军事顾问杨刚、陈志平,以及央视特约评论员杜文龙等专家更是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影片的制作背景及其呈现的真实性。参与讨论的还有知名军事大V彭迪和金昊,他们的观点与评论为影片争议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老艇长的赞赏与演员的虚心
张涵予在影片中饰演“龙鲸号”核潜艇的艇长,他与担任军事顾问的老艇长杨刚之间的互动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感动。杨刚表示,多位曾与他共事的潜艇战友在观看影片后,纷纷认为张涵予的演绎极为贴近他们真实的艰辛和荣耀。在面对高度评价时,张涵予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尽力而为,真正值得敬佩的是那些在深蓝中守护的英雄。
对于影片中引入口琴的情节,张涵予进一步阐述了其中的意义。他指出,口琴声象征着战斗的号角,能够激励潜艇上的指战员。而杨刚也对张涵予的解读表示了深刻的认同,称这段音乐是“唤醒军人的信仰”。张涵予强调,潜艇战士在面临生死考验时,需要强大的信念,这是潜艇部队真正的精神支柱。
深入潜艇兵的心理与生活
在沙龙上,杨刚作为曾经的艇长,分享了潜艇兵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考验。他提到,潜艇内部空间狭小,战士们需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长期保持警觉,这不仅考验身体素质,也考验心理承受能力。王强借此强调,潜艇兵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极为危险、生活条件艰苦,正如“走在钢丝上,坐在炸弹里”所形容的那样。
对于影片的真实性,杨刚则表示影片中许多情节源自他们的真实经历。他详细回忆了在太平洋执行任务时,潜艇处于半潜状态的惊险场面,而这一切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再现。这样的真实还包括他的一位战友孟昭旭,在抢修设备的时候为保护大家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这些背后的情感让观众倍感触动。
“技术民主”与军事特色
在沙龙中,针对“声呐兵顶撞艇长”这一场景引发的争议,军事大V金昊明确指出,潜艇部队与陆军的作战机制存在差异。在潜艇作战中,声呐兵的专业判断往往影响艇长的决策。因此,声呐兵在表达意见时并非对艇长的不尊重,而是潜艇部队追求“技术民主”的体现。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王强进一步解释了潜艇作战的特殊性,强调这一沟通方式在极限环境下的必要性。
潜艇兵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老艇长杨刚深情回顾了潜艇兵的发展历程,他不仅是这个军种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之一。从艰苦的条件,到的现代化潜艇部队,杨刚用自身的经历为大家展示了中国潜艇兵的成长与蜕变。他感慨于现在的潜艇部队在装备与技术上的提升,这不仅是实力增强的体现,更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军人的共同努力成果。
:信仰的力量与电影的价值
《蛟龙行动》不仅仅是一部军事题材影片,它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潜艇兵背后的信仰与力量。当银幕上赫然出现“蛟龙”潜入深海时,观众似乎也读懂了那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在这场军事沙龙中,主演与专家的对话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军事行动的复杂和挑战,更感受到了一份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敬意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