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食和纪录片交汇的美丽盛宴中,《舌尖上的中国》是曾经的瑰宝。自2012年首播以来,这个系列不仅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于食物的热情,也重新定义了美食纪录片的标准。时光荏苒,我们迎来了《舌尖上的中国4》的开播,然而这部曾受瞩目的顶级IP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遇。这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这十年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发展历程,解密其兴衰背后的故事。
2023年2月3日,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4》终于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档播出,首日收视率为1.39%。虽然这一数字在表面上看并不算坏,然而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数据的背后其实隐藏了央视的排播策略。这一晚,另一部电视剧《六姊妹》在八点首播,随后《舌尖4》紧接其后。如此安排显然是希望借助《六姊妹》的流量,为《舌尖4》的首播打出一个漂亮的开场,然而节目的实际讨论度显然并没有达到预期。
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数据,第一季的单日峰值高达45.75万,第二季则攀升至64.5万,而第三季的峰值已然下滑至26.29万。令人失望的是,最新播出的第四季,仅有1.31万的单日搜索量,这一数据不仅让人唏嘘,也揭示了《舌尖》系列在新一代受众中的逐步淡出。尤其在年轻人的聚集豆瓣,节目开播一周后仅有600多条短评,讨论热度远远低于前几季。
究其原因,很多评论认为是《舌尖4》的内容选择让观众感到失望。例如,在最近的社交媒体讨论中,有人质疑节目中的美食创新,如用黄鱼吊汤烧的草鱼西湖醋鱼,这样的探究是否真的有必要?还有人对节目的制作过程提出异议,认为强调“要走进炉灶”的烹饪技巧让现代烹饪置于了一种不必要的复古状态。更多观众则希望重新回归到以食物本身的吸引力为主,而非过多关注制作过程、食材选择以及背后的人际关系。
虽然这种内容转变可能是回应当下市场需要的一种探索,但《舌尖》系列最初的成功却恰恰是因为其对食物美学的极致捕捉与愉悦呈现。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观众渴求的是更直观、更具感官刺激的美食体验,而不是复杂的制作技巧和深奥的文化解读。
再者,自2012年首次亮相以来,《舌尖》系列经历了巨大的市场变化。在过去十年中,各大网络纷纷挤入纪录片制作领域,涌现出大量美食类节目,尤其是在2021年,美食纪录片的数量更是达到近百部。这种生产的过剩使得《舌尖》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前《舌尖》系列导演陈晓卿制作的《风味人间》也成为另一大热门IP,进一步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舌尖》的每一季间隔的时间也在加长,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仅间隔两年,而第三季的推出则要等到四年,直到第四季时,距离前一季的播出竟已长达七年。考量这一点,不难看出《舌尖》系列在持续吸引观众的挑战之大。
虽然第四季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如降低了广告比例,想要呈现美食背后的“智造”故事,但这样的创新尝试似乎未能解决本质问题。的观众,对于美食内容的期待愈发挑剔,很难再被普通的纪录片内容所打动。甚至在一些评论中,有人指出重复的故事与离题的内容让观众的耐心耗尽。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整个美食纪录片行业的困境——如何在内容泛滥的情况下找到新的突破口,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因此,面对《舌尖上的中国4》的遇冷,我们不妨更深层次地反思这一经典IP的未来定位与发展方向。在如此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中,经典IP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如何在新旧交替中重塑自我?这是留给我们每一个观众及创作者的重要命题。《舌尖上的中国》在未来的路上,依然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新方向,才能在观众心中重新恢复那份久违的“勾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