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电影市场可谓热闹非凡,春节档的票房屡创新高,观影人次突破1.9亿,整体票房更是超过100亿元。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众多高亢嘶吼的“烂片”频频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让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那些科班出身的导演似乎越来越难以匹敌那些非科班创作者的崛起?
近日,一些大片接连遭遇口碑与票房双双失利,《封神第二部》和《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成为众多观众“吐槽”的对象。尽管在制作上不惜重金投入,引入顶流明星阵容,这些影片却未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另一部《唐探1900》,却都是由非传统专业导演所执导,令许多观众审视其中可能的原因。
非科班出身导演的崛起,正是对当下电影创作的一种反思。比如,出身于中戏的贾玲和陈思成虽有表演背景,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却与传统的科班导演截然不同。导演吴京、郭帆等人也同样身世不同,他们强调用市场导向、观众需求作为创作出发点。相较之下,科班出身的导演似乎在创作中越来越脱离观众,难以触及大众的心灵。
在去年一部高口碑作品《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遭遇重创后,导演胡玫在社交媒体发声,不料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与“商业”的激烈讨论。“观众喜欢短视频,不喜欢严肃电影”的观点,无不透露出科班导演对于观众口味的误判与自我保护情绪。而这当然不是个例,似乎越来越多的传统导演在面对影迷的质疑时,选择逃避而非反思。
综观近期的票房,很多成功影片的导向明显是因非科班导演对市场脉搏的灵敏把握,可以说他们对观众的理解更为到位。他们通过对流行文化、娱乐潮流的深刻洞察,以求为观众带来欢乐与放松。这样的电影,尽管在艺术性上有所欠缺,却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带来成功。
为何科班导演如此失落?也许是他们对流量明星的盲目追逐和对高深艺术的执着,造成对观众所需的失焦。举个例子,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虽然故事原型深入人心,但这其中夹杂的奇葩设定与虐心台词却使得整个影片从高大上的武侠剧变成了“互联网喷子们的春晚”。观众不会买单,反而因此疏远。
值得肯定的是,非科班导演们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生活经历,坚持创造迎合大众的内容。他们没有华丽的文凭,但拥有对生活的热情与对娱乐的理解。同样,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真实、幽默与朴素,常常使观众在节奏放松中更能感受作品的魅力。
此外,观众的需求和认知也在不断变化,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接地气、能够引发共鸣的电影作品,而非高高在上的艺术范。这说明在观众日益增强的表达与选择权面前,文化门阀的由来愈发难以维系。无论科班与否,只要能够讲好一个故事、引发观众共鸣,都是电影创作的成功。
,张艺谋等老一辈导演的保留风采也给了我们启示。他从不急于批评观众,却在状态不佳时,选择转换方向,探索新的可能。这样的心态,是当下电影导演们亟需借鉴的。
因此,当我们面对烂片频现的窘境时,不妨从中抽丝剥茧,去深究每位创作者的思维逻辑与市场走向。毕竟,电影创作不仅仅是专业技艺的展示,更是在理解观众、捕捉灵感中的一次次闪光。而这个时代,也许正是非科班创作者崛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