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戏曲迎来了又一个蓬勃发展的年头,在全国的戏曲展演中,特别是小剧场戏曲展演,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多个经典题材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戏曲艺术形式的创新,也为年轻观众提供了更多喜爱的选择。全国性和地方性戏曲展演活动累计超过20场,涵盖了众多耳熟能详的盛典和首次亮相的优秀剧目,不同剧种之间的跨界交流与创新碰撞,引领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2024年度的戏曲展演中,从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到首次举办的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小戏小品展演等,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的关注。这一年中,小剧场戏曲演出以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创新的内容,成为了主流,许多传统剧目在新的中以“小剧场”的方式呈现,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第二届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和第11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活动,为小剧场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出了数十部优秀的剧目。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也成为年轻戏曲人才成长的重要土壤。
小剧场的崛起背后,体现出的是对传统戏曲的重新思考和审视。在大戏方面,2024年的新编古装剧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尽管这些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传奇演义,但它们的立意和表现方式却饱含现代视角。例如,由剧作家罗周创作的昆剧《唐才子传》、粤剧《双绣缘》及扬剧《子胥过江》等剧目,在上演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李莉编剧的上梆子《大汉母子》更是历时五年精心制作,备受好评,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代表作。
除了新编剧目的激情碰撞,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创新同样引发了热议。在第十届中国京剧节上,海派京剧连台本戏《七侠五义》以其巧妙的舞台设计和时代化改造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以“小全本”形式改编的经典剧目,如上海昆剧团和湖南省昆剧院亮相的《玉簪记》和《渔家乐》,既保留了传统魅力,又增添了现代元素,展现了戏曲的无限可能。
青春版《牡丹亭》的20周年纪念演出极大地吸引了目光。该剧以其成功的创新实践成为一个标杆,证明了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制作者白先勇在苏州大学举办的昆曲学术座谈会上指出,该剧获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让传统戏曲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在此次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昆剧创作”展开深入探讨,为昙花一现的昆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思考。
此外,2024年的全国南戏展演也为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以梨园戏为主体,汇聚了19个珍稀剧种和非遗项目,重点展现了南戏在不同剧种中对相同题材的多样化阐释,彰显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昆曲领域,挖掘宫廷戏曲资源成为一条塑造经典演出的新途径。北方昆曲剧院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推出了新编昆曲《游园·惊梦》,探索古戏楼与经典节目的结合,反映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上海昆曲剧院也与故宫博物院共同推出了《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通过节令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的关系,为昆曲创作探索出新路径。
沉浸式演出是2024年戏曲展演的另一大亮点,经典剧目如豫剧《程婴救孤》等以沉浸式小剧场演出形式重新呈现,其成功引领了豫剧演出的新方向。这种全新的观演模式使观众得以深度参与,直接票房收入超过300万元,线上观众数达到3000万,开启了沉浸式戏曲演出的崭新篇章。
从小剧场的崛起到经典题材的焕新,2024年的戏曲展演展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创新姿态,这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复兴,也是对未来艺术形式的积极探索。随着这一过程中不断展开的新思路和新实践,中国戏曲正以更加多元和年轻的面貌,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