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电影崛起:能否引领银幕新风尚?

wee (4) 2025-01-05 06:13:24

近年来,沪语电影在中国影坛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以《爱情神话》和《繁花》等作品为代表,正在引发关于方言电影的新一轮讨论。这类电影不仅唤起了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方言与电影表达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背景下,沪语电影的崛起是否能引领银幕的新风尚,成为电影行业与观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沪语电影崛起:能否引领银幕新风尚? (http://www.cstr.net.cn/) wee 第1张

2021年底,由沪语对白构成的电影《爱情神话》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成功地将浸润于上海市井生活的细腻情感带给了广大观众。紧接着,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的剧集《繁花》投放市场,再次点燃了沪语的热潮。新的沪语影片《菜肉馄饨》正在制作中,制作团队希望借助前辈们的经验,继续探索这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影视道路。

新片《菜肉馄饨》的出品人兼制片人顾晓东表示,《爱情神话》和《繁花》的取得的成功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有多个相关题材的剧本正在开发,希望能形成一个以沪语生活为核心的IP系列。他认为,方言电影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这些作品带来的观众共鸣,这既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一个市场拓展的机会。

在逐渐多元化的观影市场上,沪语电影是否能真正打入全国市场依然存在挑战。一位来自山西的观众分享道,他最近观赏了一些富含沪语元素的作品,感觉“真实且接地气”,然而他也意识到,方言电影的扩展仍然需要更多的地方文化结合与市场宣传策略。

许多影迷对沪语在电影中的使用感到矛盾。一方面,方言的地道表达能够增加电影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方言的使用也可能限制了受众的接受度。上海市民蒙克对此有着深刻体会:“虽然沪语加分,但相对于粤语的普及度,沪语的受众仍然显得小众。”

统计数据显示,《爱情神话》约有四分之一的票房来自上海本地,而在新片《好东西》中,角色设置为新上海人,使用普通话对白,显然是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电影制片人邵艺辉透露,第一部影片因讲述的内容更为文艺,而第二部则因商业考量而选择普通话,显得更具市场导向。

沪语电影的兴起也受益于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方言电影因陈旧的技术与政策限制而鲜见。进入新世纪后,普通话的普及与字幕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不同地域方言的电影呈现成为可能。

《豪佳少年2》等影片也在努力采用沪语元素,以展现更为真实的上海文化。为了确保台词的自然且具地方色彩,导演们在选择配音演员时尤为谨慎,力求让每个沪语台词都能够贴近生活,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加入。

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创造了丰富的方言与人文背景,为沪语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拍摄沪语电影并不是对于方言的简单模仿,而是需要深入挖掘与这座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正如顾晓东所说,《菜肉馄饨》团队希望将这座城市的生活景象与故事通过沪语完美呈现,同时制作普通话版本,向更广泛的市场推广。

面对银幕上的挣扎与探索,方言电影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在地域文化中的新机会。石川教授指出,沪语电影不仅是出于市场需求,同时也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多样性。只有不断推出有深度、有力道的作品,沪语电影才能真正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随着《爱情神话》和《繁花》等一批优秀作品的出现,沪语电影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未来,不论是强调现实生活的细腻情感,还是展示本土文化的丰富多样,沪语电影将继续推动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影视创作者坚守初心,尊重地域特色,才能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越走越远,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