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国内电影档期的热闹开展,以脑瘫患者为主角的影片《小小的我》也在近日上映。尽管其叙事中不乏巧思,部分表达甚至相对大胆,但该影片的表现却未能达到市场的高预期。这部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遭遇了较为严峻的考验,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这部电影中复杂的表演与相对乏力的样板叙事之间的对比。
从票房的数据来看,《小小的我》在12月27日提档上映,其在29日和30日的单日票房接连被竞争对手《误杀3》超过。目前,猫眼专业版对前者的最终票房预测为6.9亿,而后者已经达到了7.9亿,令许多人对《小小的我》的上映表现产生疑问。纵使该片依旧能跻身2024年国产电影TOP20,但从猫眼专业版的豆瓣评分走势来看,影片的评分从初期的7.4分滑落至7.3分,这也反映了口碑的衰退。
《小小的我》尽管在叙事构思上不乏创新之处,比如将残障人士与老年人相类比、探讨亲情关系的复杂性,这些都显示了影片在社会价值层面的潜力。影片借助主角刘春和的视角,生动展现了脑瘫患者的生活现状,在很多方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感人的刻画。这些叙事优点却并没有能将影片推高到佳作的高度。
另一个关键在于,影片结构显现出明显的主体视角以及散文式的叙事手法,这限制了故事的深度与广度。刘春和的身体叙事占据了大量篇幅,其中涉及的情节虽有助于展现其所面临的社会歧视与个人挑战,但复杂而重复的身体表演让观众容易感到疲惫,也无形中减弱了故事整体的叙事空间与感染力。就人物关系而言,刘春和的父亲角色几乎完全缺失,他的背景设定与个性几乎没有得到深入的展现,像是背景中的道具而非个体角色,这导致影片在讲述家庭动态时的张力不足。
尽管影片关于亲情与个人成长的探讨试图深入,但由于故事支线过于泛化,叙事的连贯性遭到削弱,缺乏一个清晰明了的主线支持。主角刘春和的情感变动与成长历程显得颇为跳跃,前后矛盾,让观众难以将其情感起伏与场景变化,以及关系发展之间形成紧密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刘春和的遭遇及其内心的挣扎虽有意图反映社会现实,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冲击力。
更为关键的是,在叙事手法上,《小小的我》缺乏足够的社会深度,与观众曾经期望的强烈共鸣相去甚远。影片在探讨残障人士的情欲、家庭关系等话题时,虽有其必要性,却往往给人感觉流于表面。庞大的情节与情感设定被逐渐扭曲为一系列安全区内的温情励志展现,未能深挖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与社会情境的交互性。
随着影片的市场表现受到质疑,关于“消费弱势群体”的舆论声也逐渐浮出水面。尽管的国产电影在题材上更加多元,从关注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一路走来,但在表达形式与叙事技巧上,仍需突破样板叙事的局限。《小小的我》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其表现固然出色,却也在无形中沦落为类型片的平庸之作,未能达到真正探讨与揭示社会现实的能力。
《小小的我》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共振,还有审视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这部影片虽有复杂的表演与感人的主题,但若不能在续写特色与深化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上加以努力,则在瞬息万变的影视市场中,很可能沦为观众记忆里的无聊之作。若想真正推动社会对残障人士理解与支持的转变,唯有以更为大胆与深入的叙事姿态,才可以让这颗珍贵的积极社会价值缩影真正落地,实现超出商业层面的长远影响。
尽管《小小的我》凭借其独特题材舞台上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然其中复杂的叙事表现和样板式的叙事手法之间的矛盾,唱响了时代背景下对商业片更高要求的呼声。希望未来的作品,能够在更广泛的视角与深度上带来更具启发性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