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揭示母女关系与阿兹海默症的深刻交织

wee (5) 2024-12-31 04:46:34

导演杨荔钠执导的影片《妈妈!》不仅引起了观众对阿兹海默症患者关注的热潮,更深刻揭示了母女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令人深思。尽管影片以阿兹海默症为背景,但其真正的核心在于冯济真与她85岁母亲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一代际关系在疾病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展现出一种令人触动的亲情纠缠。

《妈妈》:揭示母女关系与阿兹海默症的深刻交织 (http://www.cstr.net.cn/) wee 第1张

在影片的,出现了一段呼吁关注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字幕,然而疾病的描绘并非影片的重心。影片通过讲述冯济真和她母亲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阿兹海默症如何打破生活秩序,让两位女性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原本,是65岁的女儿冯济真承担起照顾85岁母亲的责任,但随着母亲病情的加重,二者身份开始悄然互换,冯济真不得不重新扮演起“孩子”的角色,而母亲则化身为保护者,令观众深感揪心。

阿兹海默症并不仅仅是记忆的丧失,它剥夺了患者对时间的感知,让她们的生命陷入混乱。影片借鉴了弗洛莱恩·泽勒的剧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探讨了迷失的病人内心世界。冯济真与母亲的生活,正是在时间秩序崩塌后回归到60年前的状态:85岁的母亲以同样无私的方式照顾着长大的女儿,仿佛时间从未流逝。

影片开头,描绘了女儿冯济真确诊阿兹海默症之前的生活碎片,散发着一种平静的日常气息。65岁的她依然是那位照顾母亲的大学理科老师,而85岁的母亲则是一位身形瘦弱的“老小孩”,对生活的点滴却有着严谨的要求。这种母女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与疾病的冲击下,显得特别脆弱。

随着冯济真病情的发展,她通过照顾母亲,逐步重新找回了曾经被压抑的“女儿”身份,成为那位失去童年的孩子。在对已故父亲的怀念中,她努力维护着过去的家庭记忆,这种记忆的背负和负担使得她在家庭中无法脱离自己曾经的角色。她不仅要照顾母亲,还需整理父亲的考古日记、延续未完成的学术成果,仿佛这一切都在为父亲赎罪。

疾病的降临,对她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冯济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正面临边界的模糊。她一度试图将患病的母亲送入养老院,但母亲的质问让她感到深深的自责与困惑。“你这是惩罚?还是遗弃?”在母亲的眼中,阿兹海默症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剥夺,还是对母女关系的一种存在威胁。随着冯济真的认知能力下降,母亲不得不重新扮演起照顾者的角色,这一切在失去与重新开始中交错,形成了一种对母女身份的再思考。

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是,疾病的影响在冯济真身上所展现出的并非只是可悲的退化,更是她重新找到自我的一种可能。她通过在暴雨中的舞蹈、观察自然生长,回归到了一个久违的纯真阶段。即使她已65岁,阿兹海默症却让她失去了往昔的理性与克制,呈现出她内心深处未曾放下的少女情怀。

影片的,90岁的母亲拥抱着70岁的女儿,两个女人在呼啸的海浪声中彼此依偎,似乎时间又一次被拉回到那些初始的时刻。杨荔钠用“一根脐带被剪断”的隐喻,象征着母女之间永恒而复杂的联系,同时也探讨了成长与依赖间的脆弱平衡。

在《妈妈!》这部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复杂纠缠与阿兹海默症的侵蚀交织在一起,透析出的是对生命、亲情和时间的深刻反思。正如冯济真与母亲之间的相处,以及阿兹海默症带来的身份转换,影片传达了一种情感的厚重感,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与人之间那份不可得的亲密与依赖。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也许都在寻找一种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生命限制的连接。

THE END